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感圣皇之化有燉煌法师悟真上人特疏来朝因成四韵 唐 · 建初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名出燉煌郡,身游日月宫。
柳烟轻古塞,边草靡春风。
鼓舞千年圣,车书万里同。
褐衣特献疏,不战四夷空(同前。原署:「报恩寺赐紫僧建初。」)
宋故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御史大夫内殿崇班骑都尉钜鹿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魏公志铭嘉祐三年十二月 宋 · 吕夏卿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七
汉之魏氏,居钜鹿
侍中郑公相唐太宗,其后转徙燕、蓟间。
后唐庄宗刘守光,始徙邺县
宋兴,又为开封人
左监门卫大将军讳殷,生复州刺史检校太保、判左右金吾六军仪卫事讳丕,事太祖、太宗、真宗,历度支部使,以名臣闻,传在国史。
太保生赠右武卫将军讳廷杲,其配永宁县太君郭氏。
生三子,公实季子也。
讳处约字知方
幼锐敏彊记,十凡试广文馆进士,书名第一。
会真宗皇帝录大臣之后,太保诸子独武卫在朝廷,天子怜之,且知公名,使中人召对,以布衣入见于延和殿。
天子问其世家,公忼慨伏奏,左右属目。
是时平阳懿王女既长矣,武功世家子皆自许在选中,天子意乃属公。
平阳王谓曰:「朕为尔得嘉婿矣」。
王再拜顿首谢,公亦未知也。
其日赐宴入内省,使赋诗,公应制称旨。
有司传诏,尚玉城县,公惶恐辞让,不得请,于是赐袭衣、黄金带、鞍马。
释褐出东华门,同舍诸生夹路绕观,大惊,皆以为似公者,然不知公之已贵也。
潞、许、润、邢、苏、华、燕,太宗之昭也。
潞恭宪王以帝兄之贵,故诸子或王或公。
平阳之子十七,而玉城为诸女之长,实归于公。
嫔御临从,赐赉加等。
繇是公起家补右班殿直,每南宫宴会,诸婿官高者皆处公右,帝闻之不悦,敕公以属长居上,且使诸婿皆拜。
未几,领杂卖场
乾兴时宰相以奸败,图书、服珥、畜积皆籍于官,权贵驰书请市,以贱估。
公投其书,尽斥卖小民,按籍而给之,吏不得通一钱之赂,而民有得。
四方馈献之未发者,发而或得珠金,明日遂富。
三司使宪成李公咨盛称公材。
寻以武卫丧罢。
章献明肃太后尝欲知诸王婿之能否,使赐诸路衣裘,随遣中官迹其所至,刺察孅悉。
公使荆湖,阻僻州军,莫不遍至,未尝遣吏赍赐也。
所至劳问利害,赐未毕,不就宴。
既还朝,太后喜曰:「魏某独不辱命」。
公条上远方便宜,皆可施行。
太后临朝久,公愤政令不出天子,平胡郁咤终日。
累上疏恳切,其大略:天子春秋已盛,皇太后还宫颐养圣体,今其时也。
疏入不报。
凡所上章奏,先天子,次太后太后尝曰:「某小儿,乃敢慢我」!
公晏晏不惧,然亦久不迁。
及皇帝躬决政务,天下清宁,作《睿智日新颂》以献,上嘉叹久之。
累迁左右侍禁、东西头供奉官内殿崇班检校太子宾客御史大夫封钜鹿男食邑三百户
嘉祐二年十月癸亥卒于建初坊之第,年六十三。
皇帝使中人赙赠加等。
长子孝孙,东头供奉官
次孝称,西头供奉官
次孝祥,左侍禁
孝明三班奉职
长女新兴君,适西染院副使、閤门通事舍人郑馀懿。
次安居、钜鹿宋城县君,适吴冀王孙、左监门卫大将军惠州刺史世茂,左监门卫大将军世祚,右监门卫将军世雄
一未适人。
孙男八人:铨、钊,三班借职
鉖、钧、鉴、铣、镛、镈,未仕。
孙女五人。
魏氏世葬河南府洛阳县平乐乡杜泽里北邙之原,公卒之明年,以十二月戊申祔焉。
公历监铸䥱务、京东窑务、牛羊司、新炭场文思院左藏库
所任不过给纳,既不得略施其所有,后公者独见此而已矣。
凡仕四十年,八迁官,皆录劳,或遇国庆,未尝出于势援。
两省大臣亦奏补外官,耻不肯就。
宰相王沂公曾将荐于朝,恳辞而罢。
武恭王公德用,公故人也,方其任枢密时,避而不见,虽召亦不至。
及致仕,公乃袖刺诣门下,数陪燕射,从燕尽驩。
武恭复起,公遂不来。
其彊毅自守,白头如初。
夙尚风节,未尝谭人之短。
为政若急卞,而推尽恩信,故先畏而后爱。
喜论治道,晚穷名理性命之说,读书未尝释手。
自少工诗,为秘书监李公惟简所赏,与李暨浮屠惠崇为章句之友。
著《家山》、《白日》、《今体》三集。
公在总角,永宁太君即世,奉兄如父。
厚朋友亲族,赒其急乏。
昆弟从子未禄者,致名于玉城主,奏授以官者众。
兄处恭,终左班殿直
妷石,今太子中舍
妷景,今永州推官,皆出□荐。
自以七世共居,抚闺门益严谨,有惮之者请于官,得析产出居。
公内耻之,作《义巢记》以讥□异心,然亦遂邑不自得,感疾以终。
在昔汉唐之世,政出帷幄,法度纷乱,天下嶪嶪。
正臣义士,相与不顾死亡,以安社稷,则名声章章,如日月之明。
当公之时,内有文母保佑圣子,尊礼大臣,敦睦宗室,百度修饬,蛮夷畏威。
天下无汉唐之危,而有汉唐之臣,忧深于下,计祸久远,发愤激切而云,则萌芽未见于人,从而信之者无几。
此又难于古人者也。
然而自下诋上,视死生于豪釐之间,其势相当,独名声不及古人者,所遇之时异也。
呜呼,公名不知于当时,死又不书于国史,独其葬有铭,是谓不朽。
铭曰:
謇謇宾客,有忠不章。
施禄于亲,恩不失防。
不信于宗,感愤底亡。
生辕之直,稿以为轮。
生璧之,琢以为瑗。
轻重有逢,匪材实然。
公少有文,不食世馀。
官以戚冗,亦卒有誉。
以屦易冠,未见其腴。
哀公之材,又义与忠。
实命不偕,莫克充之。
孝子是恫,铭以封之。
男孝孙谨书,前进士王伯纯篆盖,广文馆进士王仝署讳,东平康坦勒。
按:国家图书馆藏拓片·章专一二二○。
龟洋灵感禅院东塔和尚 晚唐 · 黄滔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二十六
三教之垂万古也。
咸以师弟子授。
独释氏之师弟子。
削姓以名。
别为父子之流叶
东塔和尚叶真身大师
其道偕极。
不可思议。
以父子言。
克尽弓裘之善。
和尚法号志忠
俗姓陈
世居仙游
祖讳璠。
父讳筇继。
以好尚山水。
崇佛友僧。
生和尚
自于乳抱。
鼻逆膻辛。
九岁诣真身大师为童子。
一见之。
两如宿契。
年十五落发。
初大师之卜龟洋也。
云木之深。
藤萝如织。
狼虎有穴。
樵采无径。
俄值六眸之巨龟。
足蹑四龟。
俯仰其首。
如作礼者三。
逡巡而失。
遂驻锡卓庵。
名其地曰龟洋焉。
龟洋之泊也。
盂不及村。
畬不及菑。
山产菜号苦盖
以之充卯而斋。
惟大师和尚
俱岁移月更。
名驰迹漏。
檀信寻而施。
渔猎投而事。
时谓之二菩萨僧。
其他或来人之稍乖严洁。
则立有蛇虎惊吼之怪。
武宗皇帝乙丑之否。
弃之而绦帽潜匿。
大师允檀信之迎。
隐于数家。
和尚栖于岩穴之内。
不离兹山。
相伍者麋鹿。
驯伏者虎狼。
既而靡耕菑。
杜施丐。
还取苦莽之卯。
至今兹院之逢歉岁。
一邱之风不泯。
宣宗皇帝复寺之始。
议者以灵岩之奇胜。
非我菩萨僧不可以宏就。
由是都人环乞大师以居。
和尚独荐龟洋之址焉。
松堂揭而觉路喧天。
金磬敲而道花满地。
诚以上升道士不受箓。
成佛沙弥不具戒。
和尚且不之然。
旋将西游。
受具足戒于襄州龙兴寺
大中十二年东还。
庐陵草庵和尚值。
草庵曰。
来自何山
曰六眸山。
曰六通乎。
曰慧非重瞳。
和尚盖行高而言寡。
是日对答如流。
既及本山。
人地愈盛。
院落则不营而峻。
供舍则不化而来。
咸通三年
灵岩力圆乃迎大师返于兹。
八年。
大师坐亡。
法身不坏。
南北归敬。
阗然无时。
和尚以之烦。
十三年。
遂南五步里之山。
得峰之秀。
室而禅焉。
即今南畬也。
广明元年
弟子智朗元鉴藏辉景闲宏干鸿超。
悉以植性祇园。
分光慧炬。
以谓我大师承法马祖
亲得心印。
则和尚焉。
今以宿晓而晦。
辞烦即静。
不可使六眸灵感之地。
留形示灭之异。
叶其叶而不之大乎。
于是迓乞归于院。
将以宏
式救迷津。
其如感通虽然。
现没有数。
中和二年(是时公尚未登甲科)龙集壬寅三月十日示灭。
寿年六十有六。
二十有五。
后二旬之一日。
建窣堵波于东冈焉。
呜呼。
和尚之道。
不粒而午。
不宇而禅。
与虎狼杂居。
所谓菩萨僧信矣。
其三月之朔。
语其众曰。
至道之有显晦。
师弟之不欲双立。
大师之去也。
留形为之显。
今吾之行矣。
速藏为之晦。
故将仪貌若生而盖棺。
晦朔不逾而启土。
付嘱也。
其上足景闲宏干。
以凡纪道名。
须资词笔。
恳赍行实。
扣愚求文。
滔早访莲扃。
今悲松塔。
敢辞抽思
用刻贞铭
为之铭曰。
六眸献山。
二叶开莲。
号及菩萨
正真自然。
云林匿迹。
狼虎参禅。
仙花扑地。
智月悬天。
示灭之灭。
显晦岐焉。
布金左冈。
建塔开阡。
实归上界。
岂曰下泉。
松风雨。
空悲岁年。
宋故赠左屯卫大将军侯夫人玉城县墓志铭熙宁二年闰十一月 北宋 · 苏畋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七
世称节义妇女,固尝闻之,或一言之信,一行之谨,皆名于时;
且兼众善,而闻之者亦几稀矣。
然多出𤰝亩之中,或士庶人之门。
在王侯之族,居贵盛之地,相矜以势,相习以侈,嬉逸于闺帏,而能以节义著者又几何人邪!
玉城县,即太宗皇帝之曾孙,魏恭宪王元佐之孙,平阳懿王允升之嫡长女也。
幼有淑德,闻于宫中,章圣皇帝爱之犹己子;
及适人,亲择其所配,得赠左屯卫大将军魏侯处约以齐之。
归魏氏日,先命入禁闱。
章宪太后躬临妆泽,优隆礼物,恩比诸姑。
其贵且盛,孰为之先?
玉城性谦恭温懿,不以贵势自处。
奉魏侯之先庙,斋明洁齐,岁时祭享供陈之物,手自执授。
事夫以肃,相见如宾;
礼怀族人,以恩待婢妾,无忌嫉。
有戾于己者,辨诘而已,胸中无留忿。
人乐其和,而家亦以治。
朝制,宗女封邑,岁遇恩礼,得奏录夫之兄弟子孙。
玉城后己子,先荐诸侄。
母崇国夫人平阳王相继寝疾,玉城尝药侍膳,不躬不进;
虽夜瞑,衣不释带,扶持坐卧,二亲皆枕藉而终。
由是以孝行闻于六宫。
历事四朝,入侍君后,常陪燕喜。
顾遇不谓不厚,而未尝恃恩辄邀宠赐。
为是所谓兼众善而有闻,居贵盛而不忘礼义者也。
世之所称,莫得而伦,章章矣!
玉城年十八始适魏氏,三十被命封邑,六十八以疾终于东都建初屯卫公之先庐,即熙宁二年九月十日也。
终之日,命诸子语之:「平阳之所出,男女四十人,吾哭者二十五矣,今至是,亦无恨焉。
送终之礼,称家之有无,宜免敕葬,无黩天庭」。
若弟若侄,自大宗正崇信节度宗旦而下百馀员环泣于柩。
继闻于朝,天子感恻,翌日辍视朝,遣中使赙奠,恩意尤厚。
以是知玉城庆寿之隆,全美而令终也。
屯卫逝去十馀年,玉城精严香洁,日以奉佛,而诵佛书。
及其往也,其子闻室中有清香,若丛花飘风,薰袭于墙屋,众惊其异。
然人子始失其亲,感惜其平生,譬像其声容,观想于庭户,其情深切,恍然耳目如有接,而鼻息如有闻,宜其然矣。
子四人:长孝孙,西京左藏库副使
次孝称,供备库副使
次孝祥,东头供奉官
孝明右侍禁
皆能阅文史而乐志义。
曰孙曰称者,笃礼法而励官守,所至有善闻。
曰祥者恢恢好谈名理,且喜为歌诗,落笔数百字,日无倦已。
曰明者居室不蓄一资,得俸钱,悉市文房之物,延好事者游观于其间,六艺中尤勤书笔,所嗜者岂常俗之班焉!
是皆可谓令子也已。
玉城性质厚,而化之以善也。
何哉?
玉城以富贵自尚,以骄佚自娱,则其子幼而习于怀,以荡其,长而观于堂,以移其气,其必腾鹰击鞠,晨歌暮弦,为群儿轻恣之乐,虽屯卫之贤,欲导之以善,犹驱楚人而齐言,其可得耶?
噫!
善论人事者,视其子,则母之贤不假吾言而知之矣。
女五人:长新兴县,适故中书令守忠宫苑副使馀懿;
安居县、次钜鹿县,适故冀王惟言孙东阳侯世茂、富水侯世祚;
宋城县,适故越王德昭曾孙、宪州团练使世雄
一未及笄。
孙男十人:曰铨,曰钊,曰鉖,皆右班殿直
曰钧,曰鉴,未仕;
曰铣,三班借职
曰镛,曰镈,曰铉,曰铎,未仕。
孙女三人:长昌乐县,适故越王玄孙、右监门卫大将军令铄;
次二人尚幼。
熙宁二年闰十一月十五日,葬于西都洛阳县平乐乡杜泽里北邙原,祔先茔也。
左藏君兄弟与吾游旧矣,先葬之期,皆泣血来请,欲吾文以志于墓,乃条其状而铭之曰:
之孙,惟王之女。
既配而归,以仪以矩。
克承于夫,克虔于祖。
不忿而嫉,无泰而泆。
其人愉愉,其则慄慄。
己慎其脩,子化而质。
禄不自厚,恩先诸侄。
协谐于门,义不我失。
二亲将终,还视其疾。
夕不及寐,晨不暇栉。
诚发于中,其闻四出。
吁嘻玉城,德隆寿昌,形留气翔。
子孙累累,既众且臧。
生死奚恨,幽墟永藏。
孝明书,康度刊。
按:国家图书馆藏拓片·章专一二三○。
白虎议奏序1157年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二○、《词科旧稿》卷三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白虎议奏》,汉肃宗章皇帝时所作也。
帝抚运熙洽,左右艺文,惧五经之道熄而异同之说炽,粤建初号之四年,下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诸生诸儒会白虎观,究其渊奥而发明之,条其当否而扬搉之。
于是五官中郎将魏应、侍中淳于恭或以所疑问于下,或以所陈复于上。
帝亲称制临决,纷纷藉藉之论得以折衷,盖一代之盛典,不可无传也。
谨为序曰:经籍待治世而后兴,议论待圣王而后定。
何也?
至治之世,以兵则寝,以刑则措。
人主无为,优游岩廊,思所以尊广道艺,化民成俗,则必旁求儒雅,阐迪大猷,使申、韩、杨、墨屏不得肆,此经籍所由兴也。
虽然,是古非今,未免党同伐异,此儒者通患,故五鹿骋其辨而折角,刘歆犯众怒而移书,殊闻异见,矜愚护短,其来尚矣。
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必赖圣王而折衷焉,此议论所由定也。
维汉承暴秦绝学之馀,褒异师儒,置五经博士,学者虽曰承师,亦别名家。
中宗宣皇帝当华夷之绥靖,悯众说之纷纭,爰即石渠,大辑诸儒之奏,五经奥旨,剖判无遗。
圣道之复明,繄中宗是赖。
自时厥后,异端间作。
议减章句,则有中元之诏;
共正经义,则有永平之奏。
章帝绍休继烈,人富宪平,内则儒馆献歌,外则戎亭虚堠,石渠故事固宜复行于斯时也。
黼扆天临,簪弁星拱,旁搜远览,博问而约取之,明昔人所未明,析是非之不一,方之甘露,抑同符而增光焉。
及其成说昭著,联为大编,既已上诸兰台,藏诸东观,而副墨之子、雒诵之孙又且流布于四方万里之远,家藏此书,人究其义,庶几道德明而风俗一,见闻博而心术正,岂曰小补之哉!
先是杨终首发其端,帝命班固撰集其事,又命史臣著为《通义》,精微奥赜,粲然毕陈。
后之人欲究圣经之旨者,当自兹始。
按白虎,北宫之观阙也。
往在西都,尝以名殿,杜钦、谷永皆于此对六经之问。
两都相望,袭其名而不废,岂非汉家右文之地欤!
敢具列之,冠于篇首,用告观者。
谨序。
皇伯师揆少傅奉国军节度使万寿观使嗣秀王食邑五千九百户食实封二千一百户特授少师依前奉国军节度使万寿观使秀王食邑食实封仍令择日备礼册命制 南宋 · 真德秀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三六、《西山文集》卷一九
门下:朕倚重天枝,参扶国栋。
念昔仁祖,独优荆邸之贤;
若时泰陵,尤厚益王之礼。
盖明德莫如睦族,而贵老为其近亲。
乃眷耆英,宜加异数。
其敷典册,以谂臣工。
具官师揆,挺信厚之姿,蕴醇明之度。
风流绍其世美,标望冠于宗盟。
爵为真王,位列孤傅。
年高七帙,德齿皆谓达尊;
身历三朝,恩礼莫之与比。
缅怀宪靖,夙著忠纯。
惟功在于我家,故庆流于后嗣。
高阳之八子,今仅几人;
建初之四王,最为称首。
念典刑之足尚,岂命秩之可稽?
进贰师垣,陪输采邑。
于戏!
锡尔多福,匪颛示于私恩;
屏余一人,政有资于遗老。
尚绥眉寿,式对龙光。
贤良方正(问阙) 唐 · 尹畅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九
对。
臣闻非才难。
遭时难。
况躬忝观光之举。
不俟媒扬之地。
俨身天阙。
用感良辰。
伏惟陛下建初立元。
创业垂统。
夷凶靖难。
圣敬日跻。
格上下而无忧内治。
光四表而谊德昭振。
故能天之休。
福应尤盛。
殷荐严配。
升中告成。
十数年间。
而功业大备。
岂非徇齐之德。
神化所致哉。
少康复夏。
宣王兴周。
比之当今。
万分不及。
而犹赐臣策曰。
常恐上尘五圣之耿光。
下辱万方之瞻戴。
日昃观政。
夜分思理者。
可谓无念增德。
勿休熙载。
履众美而不足。
躬圣明而流谦。
而臣愚葑菲。
误自充赋。
虽言及之。
将何以承奉清问。
对扬天休乎。
然臣闻立德之谓道。
体道之谓仁。
固无宏逸。
安敢讹滥。
是以古之善为士者。
必将微妙元通。
岂独重于偏才迂诞而已。
如此。
黄帝之功济生人。
素王之道遵先圣。
离朱吃诟。
奚得议其浅深。
夷齐尹惠。
抑可语其同异。
何者。
终惭淑媛之言。
丑夏归殷。
卒致成汤之业。
寓言庄叟
良未足徵。
侧讯蒙矜。
诚将异尔。
无贪至理。
宁副虚怀。
若乃喜怒哀乐之四端。
貌言视听思之五事。
虽扩充之在我。
谅休咎之关天。
殷臣格言。
已贯之于皇极。
邹子戏论。
亦颇存于昭应
讵兹辨志。
方用沃心。
伏惟陛下事天明。
事地察。
无文咸秩。
偫望毕举。
故祈谷汾脽。
宝鼎于宗庙。
燔柴岱岭
霭飞烟于云日。
神歆效其如答。
灵贶昭而必闻。
虽飘风乍起。
曾不终朝。
大雨时行。
旁沾数郡。
亦未闻偃拔包襄之甚也。
陛下忧勤。
夕惕若厉。
信禹汤之罪已。
尧舜之用心。
盖天灾流行。
国家代有。
屠龙牲马。
亦何以为。
书称安人则惠。
易翼损上益下。
谓宜开仓廪以赒给。
选牧宰以宠绥。
散利薄征。
息役施舍。
禳修之道。
何莫由斯。
传曰。
德胜不祥。
义厌不惠。
谓此物也。
虽归诸天道。
亦以人事。
故周官六职
水旱则宗伯是司。
汉宰三公
灾眚则丞相是主。
不然。
何以昭燮赞之术。
开劝戒之端哉。
大体若兹。
祥徵何有。
臣闻夫大理之后。
有易乱之人者。
安宁无故。
骄心起也。
大乱之后。
有易理之人者。
创艾避灾。
思乐生也。
当今海服清晏。
太平无虞。
众宜曲折。
万事纤妙。
文理至详。
不可复加矣。
陛下享已成之功。
崇高之位。
入有后庭声色之务。
出有苑囿游观之乐。
志得无满乎。
欲得无极乎。
古语云。
行百里者。
半于九十。
言末路之难也。
此言虽微。
可以喻大。
是以圣人乾乾日惕。
莫敢或遑。
虽休勿休。
尽善尽美。
伏愿陛下慎终如始。
以成德政。
使鸿图盛烈。
作唐龙光。
不骞不亏。
永永无极。
此适时务之所当先也。
臣又闻善为政者。
在能其事。
能其事而不知所以少其吏者。
则竭而不足。
臣窃惟今国家所使分威权御黎庶斡府库理刑狱者。
皆天下长吏也。
而其俸禄。
各有差等。
以劝其徒。
百官以理。
万人以察。
天下幸甚。
然而都内冗散。
叨假名器者。
不可胜数。
或倡优杂伎之伍。
弁射夷貊之流。
纡紫怀金。
出入周卫。
浆酒霍肉。
乘坚策肥者。
奉一人犹闻不给。
今官此辈。
何所取资。
狐鼠既托于城社。
粟帛载殚于仓库。
非所谓侍御仆从。
罔非正人。
爵勿及恶。
德惟其贤者矣。
此救弊之所急也。
臣草莽诸生
地卑识浅。
陛下诱而进之。
访以时政。
将承汝弼。
安敢面从。
轻陈末议。
伏深陨越。
谨对。
王氏题名记庆历元年 北宋 · 尹洙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七、《河南先生文集》卷四
陕郡开元寺建初院,有进士登科、题名二记在焉。
其一题云:「天复四年左丞杨涉进士二十六人」。
唐昭宗迁洛,改元天祐岁,驻跸于陕,杨涉丞相所放进士榜第十四人王公讳澥之嗣子工部追书也。
工部讳某开宝二年佐虢幕,作文以记其事。
后十一年,工部从子、盐铁推官守中奉使过陕,又志名于记末。
其一题云:「咸平元年翰林学士杨砺进士五十一人」。
第九人刘公𤍤所刻也。
刘公大父太常卿岳,前天复榜中第十一人。
刘公尝官于陕,故以东都咸平榜嗣之。
其第二十三人王公讳某,即天复榜第十四人王公之曾孙,累官某官,赠某官。
庆历元年,赠官嗣子(书先公赠官)职方公按刑陕右,观建初一记,则高祖、先公登科二名,暨曾祖、伯祖真迹俱存,慨然感慕,命余次其年世前后。
呜呼,天祐甲子,距今百三十有九年,公家四世刻名佛舍,公今又继而书之,世德之厚者,其将显乎!
论十体书 唐 · 唐玄度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九
古文。黄帝苍颉所造。
颉首有四目。通于神明。
观察众象。而为古文。
暨嬴氏之代。法务径促。
隶书是兴。古文殆绝。
汉鲁恭王孔子旧宅。得尚书论语孝经。
皆科斗文字是也。又河内女子坏老君屋。
得古文二篇。乃书之秦誓顾命也。
或绝尘之客。高蹈远游。
深岩邃谷。丹经秘诀。
往往遇之。今之所传。
是其遗文也。大篆。
周宣王太史史籀所造。始变古文。
著大篆十五篇。秦焚诗书。
惟易与此篇得全。遇王莽之乱。
此篇亡失。建武中曾获九篇。
章帝王育为作解说。所不通者。
十有二三。暨晋世此篇都废。
今略传字体而已。八分。
后汉章帝时上谷王次仲所造。以古书字形少波势。
乃作八分楷法。始有楷法也。
其后师宜官蔡邕梁鹄善之。故蔡邕劝学篇云。
上谷王次仲初变古形是也。小篆。
秦丞相李斯所造。妙于篆法。
乃删改史籀大篆而为小篆。其铭题钟鼎及作符玺。
至今用焉。为楷隶之祖。
乃不易之轨也。书曰。
作谟作则。其之谓也。
今相承或谓之玉筋篆。飞白。
汉灵帝饰理鸿都门。时陈留蔡邕所撰圣皇篇待诏门下。
见役工以垩帚成字。心有悦焉。
归而为飞白书。汉末魏初。
并以题署宫阁。后有张敬礼者。
隐居好学。独师法。
备极其妙。倒薤篆。
仙人务光辞汤之禅。隐于清泠之陂。
植薤而食。清风时至。
见叶交偃。象为此书。
以写太上紫经三卷。光遂远游。
时有得此者。因传焉。
散隶。黄门郎卫巨山所作。
祖觊父瓘。皆虫篆草隶著名。
巨山幼得其法。又创造散隶体。
及著四体书势。古今并皆法之。
悬针。后汉章帝建初中秘书郎曹喜所造。
工篆隶著名。尤善垂露之法。
后代行之。用此以书题五经篇目。
鸟书。周史官史佚所撰。
粤在文代。用雀集户。
降及武朝。丹鸟流室。
今鸟书之法。是写二祥者也。
用此以书题幡者。取其飞腾轻疾耳。
一说鸿燕有去来之信。故象之也。
垂露。汉曹喜所造。
以工篆闻于京师章帝见而善之。
又作垂露法。字如悬针而势不纤。
阿那若浓露之垂。蔡邕劝学篇云。
扶风曹喜建初称善是也。
右千牛卫大将军致仕公墓志铭庆历三年十二月1043年 北宋 · 蔡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一、《蔡忠惠集》卷三四
公讳𩕊文,字辅臣
其先世临淮人曰珂者,因官入,居泉州仙游,兵阻道绝,乃留不还。
公之曾王父曰太子太傅讳某,王父曰太子太师讳,皇考曰赠中书令、谥曰忠顺、累封南康郡讳洪进
皇妣曰邓国太夫人林氏,曰河南县太君林氏者以公追封。
公之配曰太原县,故永清军节度使、赠中书令王公守斌之女。
公之男八人:长曰西头供奉官宗颜;
次曰三班奉职宗晦、宗鲁;
其幼而夭者曰宗回、宗旦,皆奉职
曰宗周,借职
曰宗可、宗杰,皆未仕。
女十人:长适皇属右屯卫大将军宗鼎,三人尚幼,六人早世,一为内殿崇班閤门祗候马崇懿之妻。
公之历官:自南康王上漳泉土地之图,除武宁军节度使,授公徐州衙内都指挥使
王薨,补西头供奉官,七迁至供备库使
真宗皇帝汾阴,恩恤勋德之后,以公为閤门祗候
公之历任,监筦之局六:秦州长道盐酒税、护民渠、文思院致远务、刍秸之司、酒齐之职。
兵马都监之命四:兴元府、舒、广二州、许州长葛
一为泗洲巡检,再为明、越及虔、吉郡都巡检使
庆历二年,以右千牛卫大将军致仕。
明年二月癸卯,终于建初坊之第,春秋六十九。
其年十二月丙辰,葬于开封府祥符县魏陵乡吴子原,从先王之域。
公之世家功业,列于太史氏,铭于大墓,宜不复纪。
然某少时居乡里,闻长老为某言王本末,自王氏世有全闽,其后部将黄绍颇泉州以守,王与留从效绍颇有功。
从效为帅,王为之副。
从效死,张汉思继之。
汉思昏不治,王自代之。
太祖皇帝御天下,间道请命于明,即授平海军节度使
太平兴国三年,以其族归京师,献所有地。
朝廷不加一镞,而籍二州之人,二州之人耕于山,渔于泽,不罹祸患,涵濡太平之泽者,王之庇祐民莫如深矣。
及某游宦,知公之为人,处丰贵显荣之间,而能脱奢豪之习,清约恬默,以自娱适。
招延士人,讲论书史
仕宦四十年,率以次迁,未尝吐一语以干势要人。
临官处事,一以法令,不能辄为轻重。
将老即引去,截然有自止不屈之意,终始善良。
公之没,嗣子宗颜复以孝闻。
本朝之制,隶武职者不为居父母丧去官。
宗颜力求解罢服丧,以尽子道,朝廷从而奖之,以率励天下。
又能教其弟宗晦、宗鲁从学谨饬,信乎能蹈孝友之节者也。
供奉君谓予曰:「嗟吾母氏,一礼法,持守门户,鞠养诸子,慈孝均一。
自先君子弃世,时发箧视诸生平告敕,抚而泣,且戒曰:『已矣乎,不复见也!
孰能永乃翁之传者耶』?
孤敢以哀请,幸次先君子之行,志于墓」。
某于陈氏所闻所见,通知其三世,遂铭之曰:
推公之父,举二州之地归命于朝,世名以忠。
推公之子,善天下之善,服丧于家,人谓之孝。
公乎,上承乎忠,而下遗其孝。
公之令德,于是而显。
十世之宥,或以无有,云谁必之,视公之后。
贺皇太后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三○、《苏魏公文集》卷四七
伏以孳萌于子,首六律以为阳;
运化至无,当七日之来复。
惟天地之大德,合春秋之一元(中贺。)
伏惟皇太后殿下子佐帝尊,母仪邦教。
躬服浣濯,德茂周南》之风;
情存谦虚,道迈建初之治。
天正协吉,国祉同休。
臣生长九重,爱均诸子。
窃庆履长之旦,辄纾献寿之诚。
静安教寺记 南宋 · 周弼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三
华亭县东北百里,松江绕焉。
有寺在沪渎,曰重圆。
大中祥符元年,因避圣祖讳改今额,为静安
嘉定九年,僧仲依以旧基迫近江岸,涛水冲汇,迁基于芦浦之涌泉,即沸井浜也。
中流数尺,特深如井,昼夜腾沸。
或指为海眼,因寺迁而异其名焉。
寺之灵验最显著者,西晋建兴元年,有两石像浮于江浦,吴县人朱膺迎置于寺,视其背则有铭,盖七佛中之二,曰维卫,曰迦叶。
后六年,渔者又获两石钵于沙际,大如臼,膻辛,稍触之则变怪辄见,因以为石像供具。
佛阁则因异僧智俨而立。
有异行骇俗,则虾子为僧号,常歛蒲草为万馀绳,挂诸廊庑,且曰:「吾将作大缘事」。
继即示寂。
人竞乐施以财,绳皆满足,阁果成就。
是皆传于闾里,著于杂书,彰彰者也。
自佛法渡江而南,浙西信向特甚,精蓝净舍,所在布满。
究其从始,其最远者,极天监大同而止。
孙吴赤乌十年康僧会始至建业,建寺以居,谓之建初,此寺实相踵而成。
当是时,诸寺盖悉未有也。
岂无通都大邑𨞬井衢陌阐扬道化,乃独远取海滨广斥江皋闲寂之野,岂非居处为修持之要,市边三里,头陀抖擞,终不若深山远谷,途路险绝,上衣上食,易穷真谛?
异像异僧,亦有所凭而至也。
后世栋宇穹窿,金碧晃耀,往来憧憧于阛阓之地,规模则盛矣,然究竟祖师立教本心,倒裳求领,日接缘务,与深禅静观者所得孰为多邪?
败庐弊刹,或焚或毁,何可胜数?
此则经教相传,基业寖广,历千载馀犹能迁□植久远计,非择地得所、愿力深重之所致欤!
石像既迁于吴门开元寺,而钱氏瑜珈道场卢舍那宝像与雍熙宣和两碣屹然尚存,双桧偃蹇,如虬如凤,则鲁望袭美之所题咏也。
风恬月澹,钟声梵响,悠扬于沧波浩渺之外,与天无际,安知无石像再浮而致,发光彩于芦苇之间哉?
华亭,吾外氏所宅,吾少所长闻而异焉,故述而为记。
按:康熙松江府志》卷二六,康熙二年刻本。
资圣寺佛殿记绍兴十五年十二月1145年12月 南宋 · 李正民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四二、《至元嘉禾志》卷二三、光绪《海盐县志》卷七 创作地点: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
昔佛在舍卫国演说正法,诲导群生,时有给孤独长者,为求祗陁园林,欲营精舍,请佛居之,祗陁未之许也。
长者乃顾左右辇取库金,侧布于地,祗陁惊喜,即以奉施,然后精舍立焉。
按《毗奈耶律》云:西域佛堂曰「揵陀俱脂」,此云「香室」,未有堂殿之称也。
然佛之阐化,或居天上,或在人间,四众归依,人天毕集,有称普光明殿者,有称善法堂者,盖神通变化,梵译所传,岂名象可得而拟议哉?
逮夫像教流通,入于震旦,白马名于汉,建初起于吴,历代相承,益修斋戒,缁流云集,列刹相望。
殿宇之制,极于尊崇。
厌以鸱尾,涂以丹雘,巍巍乎王者之居,无以加矣。
惟时斥卤之地,乃海盐县治所,资圣寺当邑之中,右将军戴咸施宅为之。
历年滋久,兴废不常。
皇朝承平垂二百年,其徒日加营缮,凡所以为浮屠壮观者,靡不备具。
建炎己酉,兵革之难及于海隅,屋数百楹一夕煨烬。
越三载,有比丘茂实、可舒请于其师履常曰:「是大伽蓝,乃古道场,异时过门者莫不瞻礼,今为瓦砾荆棘之墟,宁能弗恤邪」?
常曰:「吾虑之久矣。
顾衰老不能蒇事,汝等其勉之」。
于是二比丘奔走四方,遍求檀越,道俗倾心,咸思喜舍。
乃以绍兴乙卯秋八月丁未大殿,轩昂前敞,基陛隆峻。
又辟斋堂于其后,为屋合五十有四楹,命东都孟道一造释迦、世尊、一会七像于殿,普门大士于堂。
自创谋,七年而殿成,又七年而像设备,凡为钱三千一百万有奇,由一金一缕之施积累以成,其视向之祗园精舍,功与齐而力倍之。
于是仪相端严,栋宇宏丽,金碧辉映,观者肃然,皆叹其落成之速,而莫知经营之劳、岁月之久也。
若夫妙證三身,圜成四智,如水中月应物而现,所谓具足诸相,不可以见如来也。
然优陁延王以旃檀刻佛形像,佛告之曰:「汝今于佛法中创为轨则,未来世中有信之人,皆因王故而获利益」。
故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于娑婆世界现千亿身,在在处处建阿兰若。
自非教通幽显,道济生死,为苦海之舟航,揭昏衢之日月,则何以人人心悦而归向之哉?
佛之为教如此,其徒又多材智强敏之士,咸能勤苦服役,忍辱谦下,执心坚固,不可回夺,宜乎所求必获,所为必成矣。
是殿之建,始终效力者,惟实及舒;
协心缘化者,知白、道成、法澄、师肇、善休;
倾巾钵而助成之者,履常也。
余观兹寺故迹,隳废者尚多,使其至诚不息,迟之以久,则复还旧观,因缘果满,欻忽变现,若化成然,何难之有?
予方侨寓于是邦,庶几及见之。
绍兴十五年十二月辛未朔左朝奉大夫、充徽猷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平原县开国伯李正民记。
汉随月乐器铭 宋 · 唐士耻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七、《灵岩集》卷六
有汉上承百王,顺天导和,鸿祚中复,三宫质文,月令以班,时律以审。
建初二年七月,太常乐丞鲍邺言食举用乐,未应月均。
车骑将军马防宏议愿因岁首发太簇之律,卒以费广,五年冬略施行焉。
乃阳嘉建号之二年十月庚午,临飨辟雍,聿奏应钟,各随月律,大宏乐器,宣旧用雅志也。
维天运乎上,斗杓左旋,气则应之,律吕殊焉。
黄帝正名,推分星次,管十有二,允协凤鸣,咸池云门,召和明时。
帝王因之,汉兴未遑。
建武以来,儒术盛行,孙谋诏远,爰备爰举。
想其追琢范模,下逮草木,百工所为,八音克谐,清浊高下,吻若符契,著耳入心,不郁不紊,诚酌祖大端,宏化要道也。
敬为之铭,铭曰:
八音攸兴,有浊有清,上覆下载,既和且平。
圣王酌此,律吕互举,象天之时,十二辰次。
斗杓指寅,万汇欲申,因物之震,太簇推仁。
未可枚数,分彪列胪,不紊其常,一气以御。
三雍召和,东京不颇,灵台列门,贲以吟哦。
曷谓乐器,阙焉未备,建初闿端,阳嘉绍志。
有琢有磨,范金若何,椅桐梓漆,琴瑟以和。
合止柷敔,鼙纤鼓巨,笙竽洎倅,曰匏曰土。
以祀以宾,不郁不淫,庶几免焉,愆阳伏阴。
繄政之善,太和新阐,敬用铭书,揭示遥远。
诸经通义 南宋 · 王应麟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九九、《深宁先生文抄摭馀编》卷一
《诸经通义》者,汉五经课试之学也。
维汉以文立治,以经选士。
鸿生传业,支蕃叶滋,阐绎道真,探索圣蕴。
决科射策,则有「通义」之目;
以《孟子》明事,则有「博文」之名。
赵岐题词,觕述大概。
谨稽合史传而为之说曰:圣人作经载道,学者因经明道。
学博而不详说,无以发群献之眇指;
说详而不反约,无以折众言之殽乱。
故必□正学之源,而后能通乎圣人之海。
粤自木铎声寝,经与道榛塞,孟子辟邪距诐,羽翼孔道,七篇垂训,法严义精。
知性知天,《易》之奥也;
以意逆志,《诗》之纲也;
言称尧舜,《书》之要也。
井田爵禄之制,可以知《礼》;
王霸义利之辨,可以知《春秋》。
儒者称之曰「通五经」,噫,孟氏斯谓之通矣。
美哉,汉之尊经乎!
儒五十三家莫非贤传也,而《孟子》首置博士
九流百八十九家莫非诸子也,而通义得述孟子
斯文之统纪以壹,多士之趣向以纯,非徒缀训诂、诵呫毕而已。
若稽前载,建元五年春,五经始立博士
元朔五祀,通一艺者试之。
孝元好儒,通一经复之。
博士十四昉于建武,选受四经俶于建初
科有甲乙,试有家法,或试经于太常,或诵说于博士
永元十四年司空徐防建言,开五十难,解释多者为上第,演文明者为高说。
所谓「博文明事」,虽轶不传,然建武中太子诸王欲为通义,而聘郑众
建初四年会诸儒白虎观,命史臣著《通义》。
曹褒传《庆氏礼》,亦纂《通义》十二篇,观其名可求其略矣。
还观有汉之盛,钜儒名师开门授徒者,录至万六千人。
经数家,家数说,章句多者百馀万言,历祀绵邈,湮没居多。
尝即《诗》、《礼》训注考之,《小弁》述亲亲之言,《王制》述贡助之法;
爵、德、齿释于《太宰》,经界释于《小司徒》,圭田、市廛、关讥释于《载师》、《廛人》、《司关》,助有公田、国中十一及函矢之说又详列于《考工记》。
珠贯丝组,上下洽通。
盖传得其宗,无越邹孟,求观圣道,必自兹始。
否则缋以华藻,汩以韩侯,□□诡辨,稽古蔓词,燕说郢书,吾道莠矣,焉得而通诸?
虽然,经学至于通而止,汉儒之说何其纷纷也。
《五经通义》,刘向辑之;
《五经通论》,沛献著之。
洼丹《易通》,专己党同,辙殊牖《易》,君子已不能无难。
况课试之学以明经为禄利之涂,则通义乃诸儒之筌蹄也,其不传于今,有以夫!
吁,师异道,人异论,汉儒之说犹得以考异同、析是非也。
唐贞观十三年,会释章句为《正义》百七十卷,由是举天下宗一说,而无深造自得之切。
明经又变为□诵,而口义、墨义兴焉。
君子又惜通义之不传于今也。